泰山公開小大裂谷是能構成的,與東非小大裂谷有啥分歧?
2003年5月位于泰安市邱家店鎮東羊樓村,一次偶然的地質塌陷,使人們發現了這個大溶洞,里面蘊藏著神秘的鐘乳石溶洞,形成了6000余米的地下溶洞景觀,讓人們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無窮造化。

從上面這張圖片可以看出,泰山地下大裂谷原來是喀斯特地貌,到處是鐘乳石、石筍等,這表明這里是由石灰巖構成的地殼,這與我國廣西桂林、陽朔等石灰巖地貌類似,不同的是這種地貌在地下隱藏。
大約在2.5億年前的古生代,泰山一帶曾經是淺海沉積環境,形成了具有海相沉積的石灰巖地層,中生代期間,山東位于環太平洋上,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造山運動,即燕山運動,受其影響,我國南方及山東半島地區多次發生巖漿侵入活動,形成了由花崗巖構成了基巖海岸,同時也形成一些較高的山脈,如泰山、徂徠等,在造山過程中,山前出現斷裂帶或斷層等地質構造。
山東泰山距離太平洋不遠,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攜帶著大量的暖濕氣團,受泰山、徂徠等山脈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這些雨水順山前流淌,沿著地殼斷裂帶裂隙處下滲,這些石灰巖極容易受大氣中的CO2和雨水的化學侵蝕,形成溶洞,進一步侵蝕,經過上億年的變化,就形成了6000多米長的、非常壯觀的泰山地下大裂谷。

而東非大裂谷是因為處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在板塊的張力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在地殼活動時期,由于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地殼不斷地抬升,地殼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巖向上涌出,漸漸形成的了高大的熔巖高原,也有很多火山噴出,如乞力馬扎羅火山。地表斷陷處,形成一系列的串珠狀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斷裂的下陷地帶形成了總長6400千米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目前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地球上的傷疤”,未來兩個板塊不斷受拉伸張力作用,還會誕生新的大洋,有人稱之為“新大洋的胚胎”。
東非大裂谷規模非常大,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拉張作用形成的,而泰山大裂谷是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斷裂地質構造,進一步在外力作用下侵蝕形成的,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從長遠來看,東非大裂谷一直處于活躍狀態,還在進一步地發展,而泰山大裂谷比較穩定,裂谷內也沒有火山噴出、熔巖活動,只是喀斯特地貌存在,也是隨著地下暗河對巖石的侵蝕,各種地貌緩慢地變化著。

泰山地下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與東非大裂谷有什么不同?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對泰山地下大裂谷和東非大裂谷的成因問題展開分析,就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1、泰山地下大裂谷的概括及成因
泰山地下大裂谷位于泰山寶泰隆旅游度假區內,處在泰山和徂徠山兩座山脈的斷裂帶,它的形成與所處的石灰巖地貌有著直接關系,是卡斯特地貌的表現和大自然的歷史雕琢,現已開發出長約數千米、深達數百米的寒武紀古生石灰巖溶洞群。
從泰山地下大裂谷內隨處可見的溶洞、石筍、鐘乳石等不難得出,這里屬于石灰巖地貌,與我國西南的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暗河、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泰山的這種石灰巖地貌藏在了地下,不易被發覺。
我們都知道,泰山處于我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交界地帶,年降雨量由山底的700多毫米上升至1100余毫米,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水資源較為豐富,并且整個泰山屬于裂隙構造發育,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流短促,因此水的侵蝕力很強,再加上泰山地下大裂谷所處的地方為石灰巖地貌,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以及鹵化鹽巖等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就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地理現象。
筆者注意到,很多人說泰山地下大裂谷是人造的,這種說法其實并不科學,偌大的一個地下“人造空洞”如果沒有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支撐,怎么可能確保安全?或者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任何景區的開發都需要經過人為的改造,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景區內的各項安全。
2、東非大裂谷的概括及成因
東非大裂谷也被稱為東非裂谷帶,從字面意思就能清楚的知道這是一個位于非洲大陸東部的斷裂帶,它是地球表面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素有“地球傷疤”之稱,與之遙相輝映的便是位于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
東非大裂谷由東支裂谷帶和西支裂谷帶兩大裂谷帶組成,大致呈不規則三角形坐落在非洲大陸的東岸附近,東支南北全長約5800余公里、西支南北全長約1700余公里,屬于世界長度最長的不連續谷。
關于東非大裂谷的成因問題,支持率較高的是與板塊運動有關,由于裂谷地帶處在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受這兩大板塊張裂拉伸的作用產生巨大的張力,導致地殼發生大斷裂形成裂谷。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由于東非大裂谷所處的區域地殼的抬升現象仍在持續,并且每年以3厘米左右的速度向兩翼擴張,如果這一現象一直持續,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裂谷的東側有可能與非洲大陸分離成為一個孤島,而裂谷的底部則會成為一片新的海域(海域)。
總結:雖然泰山地下大裂谷和東非大裂谷都以“裂谷”相稱,但二者不僅成因不同,而且所形成的地理現象也不相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流水對石灰巖地貌的不斷侵蝕而形成的,而后者則是板塊運動所引起的,前者主要形成溶洞、石筍等地理現象,而后者則主要形成了眾多大型湖泊,并且非洲大部分湖泊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其中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以及馬拉維湖分別排在世界十大湖泊中排名第3、第6和第9位,總淡水蓄水量約29.6萬億立方米,是占全球淡水儲量約20%的貝加爾湖的1.25倍。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中生代淺海環境的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形成陸地,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
隕石坑巖漿沖擊波層流里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了巖石和礦物。
太平洋東、西兩岸的隕石坑巖漿沖擊波層流逆掩形成碳酸鹽,碳酸鹽被后續的隕石坑巖漿沖擊波層流穿通,形成溶洞。
隕石坑巖漿沖擊波層流向西北方向運動時,會產生“雙溝”現象,形成“分叉”的裂谷。







熱門問答



